环保新闻 – 环境中国 //www.test-arena.com 国内垂直环境科技资讯网站 Fri, 26 Apr 2024 07:18:0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2 //www.test-arena.com/wp-content/uploads/2021/06/cropped-浏览器图标(环)-32x32.jpg 环保新闻 – 环境中国 //www.test-arena.com 32 32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完成 //www.test-arena.com/7692.html //www.test-arena.com/7692.html#respond Fri, 26 Apr 2024 07:16:20 +0000 //www.test-arena.com/?p=7692 记者4月24日从中国三峡集团获悉,随着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生产数据上送工业互联网平台,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厂站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至此,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长江干流六座梯级水电站已全部部署完毕,标志着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工业大脑”基本建成。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由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六座梯级电站构成,于2022年12月20日全面建成。据了解,2020年起,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启动“工业大脑”建设,自主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赋能智能运维、智能检修、智慧调度、智能决策等全业务场景,全面提升设备智能运维水平,助力新一代水电站数字化建设。

“流域巨型电站群的运营调度涉及‘水、机、电’多个环节,规模巨大、时空多变、跨区跨网、结构复杂。”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汤正阳说,“六座梯级电站的全局协同优化是世界级难题,因此需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先进技术,建立水电‘工业大脑’。”

“‘工业大脑’在流域电站群应用后,电站运营效率、运行安全可靠性大幅提升,流域电站运营成本有所下降,智能应用开发周期大幅缩短。”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友平表示,中心将以此为基础,持续探索实践水电的数字化转型。(记者郁琼源)

]]>
//www.test-arena.com/7692.html/feed 0
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年会顺利召开 //www.test-arena.com/7689.html //www.test-arena.com/7689.html#respond Fri, 26 Apr 2024 06:10:02 +0000 //www.test-arena.com/?p=7689 随着气候危机的日渐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中国的低碳转型已刻不容缓,加速低碳转型进程变得尤为重要。

4月24日,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从模型、技术、市场、政策、制度等多个维度切入,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低碳、韧性和包容性的协同发展,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工具。

CEMF第八届年会现场

模型方法学作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工具,具备核算、发展趋势分析、路径优化、评价和风险评估等多项功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经济产业变革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CEMF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善同指出,当前全球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模型研究是应对不确定性环境下政策分析的有效工具,后续应继续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模型比较工作,强化与国外模型团队的比较合作,创新模型论坛组织方式,并围绕当前主题开展持续研究,以更好地跟踪和支持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用模型分析中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有何好处?Energy Innovation执行总裁Anand R. Gopal表示,政策是推动模型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模型分析能源排放、经济影响等,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气候和能源转型政策。“中国现有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部门行动和政策对空气质量、经济和人类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希望接下里能采取进一步行动。”

此外,技术发展、政策扶持和市场投资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极具重要性。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丽认为:“能效提升、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内部结构优化,人工CCUS和碳移除技术是主要的降碳途径。未来,碳市场将逐渐转向基于绝对总量的市场,目标是实现多元主体、多样交易、合理价格、健全法规和有力监管。”

“碳中和背景下,构建我国未来新型能源系统的关键在于实现零碳电力、零碳热力和零碳燃料的供应。”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强调,全面实现电气化,用能终端必将迎来革命性变化。想要实现零碳能源体系,中国必须在电力、交通、工业等领域进行深入改革和技术创新,同时优化清洁能源的布局和调节机制。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林水静

]]>
//www.test-arena.com/7689.html/feed 0
81处!达标煤矿名单公示 //www.test-arena.com/7683.html //www.test-arena.com/7683.html#respond Thu, 25 Apr 2024 10:28:12 +0000 //www.test-arena.com/?p=7683 4月24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公示拟命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达标煤矿名单》。

其中指出,经核查和现场检查考核,现有81处煤矿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标准,现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以下为原文

Ω

公示拟命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一级达标煤矿名单

按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20〕16号)的有关规定,经核查和现场检查考核,现有81处煤矿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标准,现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间,如发现申报煤矿存在瞒报事故、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依规定取消其申报资格。

对公示煤矿有异议的,请于公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书面材料寄(或传真)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全基础司。单位反映情况要加盖公章,个人反映情况要用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方式,以方便核实。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21号(100713);联系人及电话:贾宏,010-64464750、64463431(传真)。

附件:拟命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达标煤矿名单

2024年4月24日

]]>
//www.test-arena.com/7683.html/feed 0
2023年中国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 //www.test-arena.com/7659.html //www.test-arena.com/7659.html#respond Wed, 24 Apr 2024 07:22:34 +0000 //www.test-arena.com/?p=7659

据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宋晨)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这是记者23日从国家原子能机构了解到的信息。

据介绍,中国具有自主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体系,近年来坚持“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和核燃料闭式循环技术路线,建立了安全稳定的核燃料供应保障体系,具备同时建设多台核电机组的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行经验,为核能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介绍,中国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制定实施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政策措施,以实际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按照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中国核电运行安全综合业绩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2023年分别有37台、33台核电机组达到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

目前,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实现规模化批量化发展,单机容量150万千瓦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已率先投入商运,小型模块堆、快堆建设稳步推进。

]]>
//www.test-arena.com/7659.html/feed 0
废塑料化学循环可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 //www.test-arena.com/7653.html //www.test-arena.com/7653.html#respond Tue, 23 Apr 2024 11:00:48 +0000 //www.test-arena.com/?p=7653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22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正成为国内外塑料污染治理新方向,可将“白色污染”变为“白色油田”。

《报告》主要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介绍,化学循环与物理回收是废塑料材料化循环利用的两大路径。化学循环是指以废塑料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将其转化为一定比例的塑料单体以及其他化学组分,并进一步生产塑料及其他化工产品的过程。

“从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废塑料材料化回收实践看,资源化价值较好的工程塑料、中空瓶体硬质包装类塑料等废塑料基本能够通过物理方式实现较好的回收利用,而占塑料产量46%左右的软包装类、膜袋类等低值废塑料则普遍以焚烧或填埋方式处理。”张德元说。

业内专家表示,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循环具有广泛的原料适应性,能将无法有效经济回收的低值废塑料和复合包装,甚至填埋场或自然界中堆存的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产生废塑料6200万吨左右,回收量为1900万吨,较2022年增加5.6%。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我国也面临着材料化回收率难以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化学循环途径。

《报告》显示,目前化学循环技术已逐渐成熟,形成了以裂解法、解聚法、气化法为主的主流技术工艺。

张德元表示,目前迫切需要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

同时,明确将化学循环作为废塑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在产业布局上,将化学循环项目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在化工园区集中布局和运行管理,在碳排放指标、用能指标和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等。

“此外,还应加大推进化学循环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支持重点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建设。”张德元说。

]]>
//www.test-arena.com/7653.html/feed 0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北京城市副中心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www.test-arena.com/7627.html //www.test-arena.com/7627.html#respond Mon, 22 Apr 2024 08:22:10 +0000 //www.test-arena.com/?p=7627 4月1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北京城市副中心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标准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城乡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黄润秋前往北关拦河闸、榆林庄水质自动监测站、杨洼闸国家水质考核断面等处,实地查看北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岸线环境整治和河道水环境情况,详细了解水质、生态流量和截污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等情况,仔细询问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浓度。他指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人水和谐”,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创造更多更好的亲水空间。要落实“发现问题、溯源问题、整改问题”闭合管理要求,加强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进一步强化截污治污,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各类污染源排放,推进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要提前谋划做好汛期水环境监管和应急应对工作,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北京碧水再生水厂承担着城市副中心建成区84%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服务近70万人口,出水符合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是“十三五”国家水专项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及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黄润秋来到北京碧水再生水厂调研污水处理利用情况,查看污水处理车间再生水处理系统、生物除臭系统等设施,详细了解污水处理规模、处理工艺、再生水水质、管网及供应用户等情况,并听取了水厂关于规划建设水生态绿色低碳科技城的介绍。他强调,要坚持科学设计,强化水质监测,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排放。要统筹做好水质净化和生态景观建设,加大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力度,规范处理处置污泥,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和消纳能力。

  春染大地、绿意盎然,黄润秋来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听取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介绍,看到昔日的化工厂变为“城市绿心”,他对此表示肯定。黄润秋指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定期开展监测,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做到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打造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副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随后,黄润秋前往华新绿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情况。他深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车间,现场了解拆解工艺、流程及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等情况。黄润秋强调,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不断探索完善市场化、社会化机制,畅通再生资源回收渠道,推动废弃物产品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引导和激励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调研期间,黄润秋还到北京城市图书馆调研了低碳建筑建设及可再生资源利用情况。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陪同相关调研。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陪同调研。

  生态环境部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和通州区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市水务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相关调研。

]]>
//www.test-arena.com/7627.html/feed 0
央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www.test-arena.com/7620.html //www.test-arena.com/7620.html#respond Sat, 13 Apr 2024 04:47:53 +0000 //www.test-arena.com/?p=762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再融资。

原文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生态环境厅(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各证监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大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在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企业转型过程中防范化解风险,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兼顾长期与当前。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乘势而上、先立后破,合理规划和实施金融支持碳减排的短、中、长期任务,推动各项任务尽早起步、持续发力,稳妥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支持绿色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严控金融资源投向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

——坚持高标准推动和高水平合作。按照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规范实施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主动引领全球绿色金融议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加强国际成熟经验的国内运用和国内有益经验的国际推广。

(三)主要目标。

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披露、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

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二、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四)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 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库,着力推动成熟的碳核算方法和成果在金融系统应用,制定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及其投融资相关业务碳排放数据的管理和统计。提升金融机构碳核算的规范性、权威性和透明度。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运用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技术手段为碳核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五)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持续优化我国绿色债券标准,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进一步优化绿色公司债券申报受理及审核注册“绿色通道”制度安排,提升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便利度。研究制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低碳项目推荐性指引、绿色债券碳核算方法和披露标准,要求债券发行人核算并披露募集资金所支持项目的碳减排量和碳排放量。完善绿色债券统计,逐步构建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保险标准。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绿色股票业务规则。适时推动温室气体分项核算、披露和统计。加快研究制定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工业绿色发展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明确转型活动目录、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核心要素。

三、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

(六)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 分步分类探索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相关上市公司、发债主体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制定完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引导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鼓励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敞口和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突发事件应急披露机制。定期披露绿色金融统计数据。

(七)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质量。 研究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依法披露的环境信息、碳排放信息等实现数据共享。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立工业绿色发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多维度、高价值绿色数据对接。

四、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

(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依据碳市场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开展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加强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合理控制碳排放权配额发放总量,科学分配初始碳排放权配额。增强碳市场流动性,优化碳市场定价机制。

(九)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探索采取市场化方式为境内主体境外融资提供增信服务,降低海外金融活动风险。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十)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积极发展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支持清洁能源等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品。支持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加强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的金融支持,完善相关投融资模式。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研究推进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发展。规范开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业务。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支持证券基金及相关投资行业开发绿色投资产品,更好履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等。

(十一)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和服务。 完善气候变化相关重大风险的保险保障体系。为高风险客户提供防灾防损预警服务,及时排查风险隐患,降低理赔风险。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特点,鼓励保险资金按照商业化原则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优化长期投资能力考评机制。鼓励保险机构研究建立企业碳排放水平与保险定价关联机制。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保险。

(十二)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推广可持续投资理念,吸引养老保险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绿色金融特色分支机构,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金融机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金融机构采纳或签署以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等为主题的国际原则或倡议。在交易账户设立、交易、登记、清算、结算、资金汇兑和跨境汇入汇出等环节,为境外投资者配置境内绿色金融资产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涉及碳资产业务的,按照《巴黎协定》国内履约要求管理。

五、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

(十三)推动完善法律法规。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立法,促进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法率先出台地方性绿色金融法规。研究明确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社会责任及授信审查尽职免责要求。

(十四)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机制。 不定期开展政策跟踪评估,持续优化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完善和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信息通报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及能力的考核评价力度,逐步将金融机构持有的绿色基金和境外绿色金融资产纳入绿色金融评价,丰富评价结果运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经济资本占用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不断优化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将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纳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

(十五)丰富相关货币政策工具。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推动中央银行资产配置绿色化,逐步将可持续性纳入外汇储备长期经营管理目标,继续投资绿色债券。

(十六)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 充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成立碳达峰碳中和转型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清洁运输、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的研发、投资、推广运用,继续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金融资源向环保绩效等级高的企业倾斜。支持发行转型债券,满足规模以上能源生产消费企业改造升级等低碳转型需求。将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碳减排信息与项目信贷评价、信用体系建设挂钩。推进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十七)深化绿色金融区域改革。 稳步有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路径,做好试验区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扩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建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建立高标准绿色项目库并实现互联互通。

(十八)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支持绿色发展。 推动在岸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的良性互动,提升人民币绿色产品定价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健全长三角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推广。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区域发展绿色金融产业,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六、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

(十九)健全审慎管理。 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定期向金融管理部门报送高碳资产规模、占比和风险敞口等信息。适时披露中国金融体系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压力测试结果。根据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研究完善风险监管指标和评估方法。

(二十)增强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 推动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及公司治理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开展气候风险评估,配套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政策工具和管理流程,有效应对转型风险。推动保险机构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气候灾害风险分析。

七、加强国际合作

(二十一)深化绿色金融合作。 积极参加二十国集团(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国际清算银行(BIS)、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可持续银行和金融网络(SBFN)、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等多边及双边绿色金融合作机制。主动参加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推动国内国际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

(二十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 鼓励银行、股权类投资机构、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低碳投资。

八、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部门协调合作,形成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合力。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提高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能力,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加强各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企业有效开展绿色转型和技术改造,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政策平稳落地。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明确责任分工,建章立制,保障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加强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宣传,营造绿色金融发展良好氛围。

(二十四)强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绿色金融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重大课题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大力开展绿色金融培训,促进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提升绿色金融能力。支持金融机构与国内外同业机构就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开展技术交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2024年3月27日

]]>
//www.test-arena.com/7620.html/feed 0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吉思德 //www.test-arena.com/7574.html //www.test-arena.com/7574.html#respond Thu, 04 Apr 2024 10:36:21 +0000 //www.test-arena.com/?p=7574  4月2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吉思德。双方就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黄润秋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以及中方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在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和全面落实中所做的工作,表示中方愿与澳方共同落实好去年两国领导人会晤达成的共识,携手推动中澳气候与环境合作取得新进展,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吉思德高度评价中方在推动COP15取得丰硕成果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介绍了澳大利亚净零转型的政策与行动,表示期待与中方在相关领域深化对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
//www.test-arena.com/7574.html/feed 0
荷兰交通部到访TÜV莱茵及汽车企业,推动全球汽车规范化发展 //www.test-arena.com/7563.html //www.test-arena.com/7563.html#respond Fri, 29 Mar 2024 13:52:22 +0000 //www.test-arena.com/?p=7563 据美通社报道, 近日,荷兰交通部(Rijks Dienst Wegverkeer,RDW)型式认证部门经理Bernd van Nieuwenhoven、关系主管Gert-Jan Boom一行到访德国莱茵TÜV(简称”TÜV莱茵”)上海公司,TÜV莱茵大中华区交通服务副总裁黄余欣、销售总经理李卫英、总经理李志涛等接待来访并组织会谈。会上,双方围绕法规测试、市场监管、型式认证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致力于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同时,为更好地助力国内车企的海外战略,双方还与上汽大通、吉利汽车及路特斯汽车进行了互动交流。

荷兰交通部与TÜV莱茵一行拜访上汽大通

在上汽大通,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副主任谢铭诗、副主任陈晓旭、工程支持部总监沈欢、副总监张继育等接待了荷兰交通部与TÜV莱茵一行。上汽大通分享了公司情况及2024年海外战略规划,回顾和肯定了过去三方的合作成果,并对未来合作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TÜV莱茵与上汽大通合作逾10年,服务涵盖汽车零部件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环境可靠性测试、车载无线产品测试、车辆出口认证、多国市场准入、体系审核、人员能力搭建等多个方面,协助上汽大通稳步推进海外市场战略。

荷兰交通部、TÜV莱茵与吉利汽车及路特斯汽车进行互动交流

去年9月,吉利汽车集团代表曾前往欧盟国家考察调研,其中一站就有荷兰交通部,此次荷兰交通部进行了回访。吉利汽车及路特斯汽车与荷兰交通部就海外市场布局、产品研发等话题进行了交流。路特斯汽车于今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对于进一步的全球化渗透有清晰的规划,已成功进入欧洲、东南亚、中东、澳洲市场,并将陆续进入日本、韩国、美国等市场,同时加快产品研发。

TÜV莱茵与吉利汽车集团合作已迈入第19个年头。展望未来,TÜV莱茵与吉利汽车及路特斯汽车将在全球市场法规咨询调研、整车及零部件出口认证、零部件测试验证、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高阶自动驾驶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助力其加速实现全球化布局。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3000万辆,产销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2%,创历史新高,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
//www.test-arena.com/7563.html/feed 0
水利部:《节约用水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 //www.test-arena.com/7549.html //www.test-arena.com/7549.html#respond Thu, 28 Mar 2024 10:59:32 +0000 //www.test-arena.com/?p=7549 3月28日,水利部副部长李良生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节约用水条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3月20日正式公布,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

《条例》共六章五十二条,主要规定以下内容:一是明确节水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二是加强用水管理。编制节水规划,制定用水定额,对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对重点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用水实行计量收费等。三是完善节水措施。包括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灌溉等;要求工业企业采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等。四是强化保障和监督。包括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节水服务产业,支持开展水权交易,实行节水责任制和节水考核评价制度等。五是对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组织好《条例》学习宣传,完善配套规定,加强协同配合,强化用水监管,鼓励和支持节水产业发展,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
//www.test-arena.com/7549.html/feed 0